- 发布人:xuanchuan
- 时间:2024-06-24
- 点击:298
- 来源:
编者按:
五载奋进路,扬帆再起航。自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水平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对标对表职业学校办学达标条件、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回顾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着眼“三个工程”主题教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举措,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队伍能效建设,优化学生管理服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学校学生工作向前发展,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贡献积极力量。
健全体系强引领,加强思政教育的“深度”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党建领航铸育心。学校党委坚持夯实组织基石,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开展时政理论宣讲,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聚焦时政热,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注和了解时政,以“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的学习模式,构建青年思想理论武装的“主阵地”,建构“大宣讲”格局,重点讲好“大道理”,系统阐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学生队伍、各学院、学生社区,充分发挥理论“青骑兵”作用。宣讲员通过自身专业特长采用朗诵、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方法建立宣讲菜单,让理论学习散发出浓浓的“泥土味”“草根香”。持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打造“浸润式”组织育人工作格局。完善教师楼长、副楼长以及学生楼层长工作机制,更好地践行“滴灌式”教育理念,实现服务学生成长“零”距离,全链条的教育管理。推动专任教师、思政教师“下沉”学生社区,立足多种形式打造学生“喜欢听”“能入脑”“能践行”的学习“微课堂”,强化师生思想交流碰撞,助推“教”“学”同频共振。
势有所变,必有所进,思想引领凝心聚力。学校党委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完善育人理念,坚持凝心铸魂,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深化主题教育内涵,通过主题班会等构建一体化、多维度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贯通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凝炼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深化“三个工程”(即“铸魂工程”“润德工程”“立身工程”)主题教育内涵,通过主题班会等构建一体化、多维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开展“开学第一课”、爱国主义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安全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千余场次,着眼时代使命和学生需求,围绕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围绕“以劳育德”,深化劳动教育。依托“劳动实践”课程促进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涵。2023年6月7日下午,举行首批劳模与青年教师、学生、家长结对和劳模工作室揭牌成立,进一步推动我校构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的育人体系。切实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总体格局。
继续深化网络思政内涵建设,增强网络“第三课堂”育人功能。依托教育部“一站式”平台、校园网络平台、“SICP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聚焦价值引领,主动进行网络发声。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矩阵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思政育人深度。同时拓宽宣传阵地“朋友圈”,积极推送典型案例给市级媒体平台,加强优质网络作品产出,持续做好工商网络思政品牌建设。近年来,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曹风帆荣获“宝钢奖学金”,多名学生荣获市级及以上荣誉。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名片”,打造思政育人温度。
夯实基础强根基,推进队伍建设的“力度”
奋蹄扬鞭,淬炼铁军,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专业化方向和职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贯彻“优选、严管、实干”的工作理念,持续巩固育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和专业化发展体系,探索辅导员“新三同”(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模式。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制定《关于选聘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暂行办法》,落实学工人员“下沉学生社区”、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谈心谈话等机制体制,构建了全方位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落实辅导员“赋能”计划,通过开展学生工作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评选、辅导员主题班会展示活动、辅导员沙龙等,育人队伍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提高。开展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生辅导员业务培训、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育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全力推进。近年来,学校学工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商学院辅导员刘新雨的《“三阶段两层次”心理育人工作法》成功入选上海市辅导员优秀工作法。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阿迪兰·阿斯木荣获2022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二等奖、2023年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三等奖,多人荣获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课题优秀成果奖。2019年以来,我校荣获上海高校辅导员团队拓展活动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2020年、2021年未举办)。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优良学风创建成效凸显。学校坚持不懈培育优良学风,提升育人实效,建立全面、系统学风建设制度,学校制定《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专题研究部署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学院两级层面分别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与监督,确保优良学风的形成。修订《学生奖励评选办法》《国家助学金评审办法》,完善奖励体系,充分彰显优秀学子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实施“乐学工程”“会学工程”“善学工程”“优学工程”“享学工程”“助学工程”六项学风育人工程,积极探索出了以“五育融合,立德树人”为主体,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两翼,以“制度规范保学风”“思想教育促学风”“正风肃纪带学风”为三大引擎的学风建设模式,助力学风建设新局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构建优良学风创建长效机制;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划分寝室学风责任区,组织学风建设学生自治管理委员学生骨干分区域结对,强调学生骨干与宿舍长的头雁作用,创建学习型寝室,纵深推进学风建设。近年来,各学院多举措强化教风建设,突出课堂育人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职业技能大赛。教育学院王楠楠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银奖、PICH现代服务学院学生谢嘉欣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各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培育阳光,心理护航,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质量评估和监督,发挥心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多元组建心理育人专业队伍。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危机识别防护网络,常态化开展心理危机排查,提供7*24*365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依托“医教结合”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嘉定精卫中心研学并进,积极推行“1+N”实践活动模式,即一大主题活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各学院特色的心理活动,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春播”“夏蕴”“秋获”“冬藏”为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心理活动,包含心理剧、心影共鸣、素质拓展等活动,将劳育、美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正向引导、温润心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渗透学校各项育人工作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培养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通过项目牵引,协同开展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
以生为本育栋才,提升学生工作的“温度”
精准帮扶,育助并举,助力学生圆梦出彩人生。学校持续推进五心工程(细心、精心、爱心、暖心、放心)创新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以受助学生为主体,辐射全体学生,遵循“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经济资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工作原则,构建“奖、助、贷、勤、减、补”六位一体,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助学的资助体系,推动资助工作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开展“你的愿望我买单”常态化物资供应模式,对每月爱心物资进行更品换新,确保物有所需,需有所达。不断探索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坚持树立榜样和传播正能量,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生活和追逐梦想,打造“爱心超市”“菁英工程”“资助文化节”“资助育人工作研讨会”“成长助飞计划”“英才项目”等特色育人活动品牌,形成了良好品牌效应,切实落实物质帮扶、注重道德浸润、聚焦能力拓展、强化精神激励,引导学生奋发自强之心、回馈感恩之情、奉献报国之志。近年来,学校多次获评上海市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单位,马孝彦、侯静的《“扶智育心”实现发展性资助育人》荣获第三届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二等奖,陈旭的《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探析——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荣获第三届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三等奖,伊晓静的《化作春泥更护花》荣获第三届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优秀奖。多名学生在上海市主题征文活动、讲演大赛获奖。
枝叶关情,温暖呵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关心关爱工作,开展与学生“一对一”谈心谈话,争取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都记在心里。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落实“1对1帮扶”制度,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业指导;克服疫情困难,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榜样的力量”分享会、民族文化节等,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有效增强“五个认同”。联合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英语教研室以及青浦华新镇开展“石榴子学堂”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英语、普通话能力提升班,切实提升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采用学习“打卡班”形式,助力学生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以“结对联动+典型带动+学院推动+学校助动”的方式,加强与毕业生、行政班级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摸排,就业指导工作。为他们“兜好底”,助力“起好步”。
行程万里,初心不变。学工队伍将继续汇聚奋进力、共书同心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育人不辍、善作善成,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崭新篇章!
(党委学工部(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