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五大目标七大任务!复旦这样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日期:2018-06-19  发布人:jiejianqiao  浏览量:328 出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交流前一阶段课程思政建设试点探索的成绩和经验,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复旦大学于2018年6月13日上午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校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会议分为现场听课全体会议两个环节。全体会议前,与会代表分别观摩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的《国际关系导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的《环境管理》化学系教授孙兴文的《有机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沈皓的《核技术概论》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刘琼的《组织胚胎学》等五门课程的现场授课交流。五门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育人元素融入知识体系教学,获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常务副校长桂永浩在全体会议上介绍了学校一年多以来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情况,部署了学校下一阶段根据《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的重点工作。

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化学系教授王全瑞、附属华山医院副教授陈勤奋分别作为文、理、医科的教师代表,先后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有机化学》《人文与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郭为禄在讲话中对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复旦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统筹布局、精心谋划,路线清晰、层次分明,领导重视、建章立制,让改革反映到了课堂,体现在了教师,落脚到了育人实效郭为禄指出,上海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从战略高度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改革牢牢抓住了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将高校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到了一线课堂,教师思政工作从宏观抽象要求转化成了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找到了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关键枢纽和有效抓手。这件事情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底色能不能打好。他强调,一要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作用;二要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要加强教师思政,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焦扬在讲话中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两个所有”、强化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全校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焦扬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四个关键环节,持续精准发力。焦扬强调,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全校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校要形成合力,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三全育人”工作,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双一流”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了解,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后,复旦大学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由相关部门牵头起草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历时一年多,经多次研究讨论并结合工作推进情况不断完善,最终于2018年6月11日经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实施方案》提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的五大建设目标:构建新型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以“三集三提”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构建课程育人的质量提升体系;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体系;构建推动和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基于圈层效应要完成的七大建设任务:在核心层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程;在中间层建好“中国系列”课程;建好综合素养课程;建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辐射层重点加强“三十百加一(医)”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广“三集三提”做法;完善教材建设、使用和管理体制机制。同时,2017年下半年开始,复旦大学逐步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此后,复旦大学将推进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为课程思政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力图整体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相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校党委副书记许征,副校长金力、张志勇、陈志敏,校长助理苟燕楠、张人禾、徐雷等;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教学督导,各书院院长;各院系、承担研究生教育的直属单位和附属医院的党政正职负责人,分管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各类示范课程的教学团队负责人;机关部处正职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等近400人出席会议。

 师生说 

第一会场:“国际关系导论” ——苏长和

▍同学说

 

苏老师的课使我对我国的对外援助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了解到了对外援助背后的理论基础。这堂课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帮助我更深入了解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明白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方针。

这堂课让我了解到,新成立的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面临知识体系创新与专业发展人才的缺口。新时期,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对外援助中的现有经验与理论,是体察国情、世情、党情的重要一环,这呼唤身为国际政治学各专业大学生的研究与实践。

除了专业知识外,我也收获了面对中西理论区别时对话论“道”的思维。

▍老师说 

刘季平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

苏长和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要求,体现了我们所提出的“为国育人”的要求,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一句话:“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中国的许多问题实际上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这些问题不是现有理论都能全部解释、解决的。中国学者需要探索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并通过这样的探索,为世界提供我们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方面,苏老师始终以其情怀持续进行着关注,我认为这也是整个课程中非常有特色的亮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其它课程中进行借鉴。

第二会场:“环境管理”—包存宽

▍同学说

本堂课帮助我了解了几十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管理领域的思想沿革和举措变化,也帮助我了解了我们在环境领域取得的成果和仍然面对的挑战。

包老师强调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环境管理事业的意义,改变了我自身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误区,对我有很大启发。

在专业知识之外,这堂课让我感受到环境保护对我国越来越重要。我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在逐年提升。对于包老师提到的公众参与长期缺位,我很赞同。我认为,这也是环境管理专业研究和推动的重点。

▍老师说

卢宝荣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分委员会主任

我觉得包老师能够把中国理念、科学知识融汇在教学过程中,令学生容易接受。比如‍‍把环境管理与四个自信结合在一起,他说,金山银山没有了我们可以再建,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后就很难恢复了,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例子,‍‍作为一门理科课程,把科学理念‍‍和思政教育的理念无缝剪辑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对我的启发在于,将来在教学过程去思考如何做到这种无缝融合,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我们生命科学的专业课程中,鼓励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科学是求真的,没有对真的追求,就不会有科学的发现;对美的追求‍‍导致了艺术的产生,美对于自然规律的判断也非常重要,比如简单之美、对称之美、系统之美等等;人对善的追求,导致宗教、哲学和人文的产生。‍‍所以我想‍‍,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融入‍‍科学‍‍、艺术和人文,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这样的教育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品位和素养。

第三会场:“有机化学”—孙兴文

▍同学说

从18至19世纪为制备单质氟的科学家们,到上世纪投身国防建设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课程让我再次认识到了化学研究的艰辛,科研工作者的人生选择让我思考良多。氟化学的历史是科学研究的历史,老师对科研工作者的理想、责任与奋斗史的讲述让人印象深刻。孙老师提到科研中对于自身的研究要有自信,不能因为短期的失败而放弃。我们要对自身的文化有自信,才能真正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老师说

陈焱 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系副系主任

孙兴文老师的课程在很多方面都有认真考虑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孙老师在课程最后中引用黄维恒先生对有机化学学科的意见,在授课中将专业学科发展历史与中国本土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孙老师还注意用有机化合物如何在实验室里被发现的故事,不断启发学生在实验室里看到奇怪的现象需要深入思考陈焱结合自己讲授的理论物理课程提出建议,作为一个学期的课程,更需要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思路和更多完整的思考。一是通过讲授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启发学生在科学上要“求真求实;二是可以从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与奋斗史、对科学进步与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在黑暗中探索的精神出发,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投入科学研究。

第四会场:“核技术概论”—沈皓

▍同学说

沈老师介绍了专业知识在能源方面的应用和国防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自主研发设计”让我印象深刻,使专业学习更有使命感、荣誉感。“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沈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作为核科学与技术系的医院,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辈们牺牲小我成全打我的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老师说

张卫 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听的是沈皓老师的《核技术概论》。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基本原理讲得很清楚。沈老师还结合我们复旦大学物理系李郁芬教授的科研故事,以及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的感人事迹,把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生动流畅,非常恰当。整节课沈老师条理清晰,把控得当,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自然,相信学生们会比较容易接受。

 

第五会场:“组织胚胎学”—刘琼

▍同学说

老师的讲解思路清晰,条例清楚,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科教兴国始终是重要方式,老师的讲述让我感到自己也应该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去,普及科学知识。老师将专业知识与生活中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有趣。比如讲细胞与名画《呐喊》相结合,让我印象深刻。听了这堂课后,我初步了解了神经组织的相关知识,包括人们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等等。除了专业知识外,我十分认同老师的一句话: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神经细胞的手绘与画作《呐喊》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暗喻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老师说

梁燕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督导专家

跟刘琼老师有过一点接触,知道她讲课很好,教学比赛获过不少奖;护理学院也曾请刘老师担任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评委,进行过指导。但真正听刘琼老师上课,这还是第一次。听课后还是有些震撼,可以用8个字描述我的感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感觉就像武林高手的展示,一气呵成。我觉得她最好的点在于:围绕神经胶质细胞这一专业内容,讲好了“上医故事”和“中国故事”,并通过前沿学术拓展,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国际视野,培养领袖气质。她讲到的上医解剖学前辈的手绘图谱、我校和我国该领域科学家的爱国爱校投身医学教育的情节,让学生了解了我校和我国科学家的历史和事迹,学术前沿又可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把握得很好。对我的启发在于她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我把它理解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看到、想到、悟到。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看到,看到神经系统绘图的美、看到历史上我校和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看到学术前沿的进展情况;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我国的科学家爱国爱校等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想到,因为学生看到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就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想到更多的可能性。第三个层次是我觉得最美妙的地方,就是让学生悟到。我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悟和领悟,并且每个人悟到的点是不一样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可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以后的某一个时刻会生根发芽,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的力量。

 

Copyright ?2015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SHANGHAI INDUSTRIAL & COMMERCIAL POLYTECHNIC.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冈峰公路68号 邮编:201806 沪CP备06002302